(一)
王露亭先生(1880—1967)名恩?,露亭,其字也,家住山东堂邑县域南马屯村,昆仲二人,弟名恩沛。王露亭先生幼年失学,文化程度不高,但对文化事业,甚抱热心,为聊城中华书局东昌分局之创办人。
先生幼年家庭贫寒,以推小车、做小生意谋升斗为糊口,奔波近乡,茹苦耐劳,勤俭性成,绝无嗜好。数年,渐有积蓄,来聊僦屋,经营纸笔等学生用品,凭价格公道,态度和蔼,孩子们多来购买,呼为王大爷,后业务拓展,乃建房屋于东大街(今聊城邮局址),售文教仪器书籍,以及学校课本,字号为“文华书局”。
经营年余,于民国十二年(1923年)先生亲往上海,与上海中华书局负责人等洽商协议担任鲁西十二县之经销,正式悬挂“上海中华书局东昌分局”招牌,推销新文艺读物,供应中小学等教育图书用品,于鲁西北地区文化启迪,起了重大作用。
先生于经营创办东昌分局前后,曾在聊城建立“茹古文社”。首先以石印(当时的新印刷器械)服务社会,同时还设太平公司,经营自行车、留声机等罕见之品。
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聊城遭匪徒洗掠,东昌分局楼房被焚,仅存颓壁残栋,货物尽毁无存,先生勘验遗迹,一一拍照,携以赴沪以商善后。上海中华书局当事人认为系意外人祸所为,非先生经营失策,复又贷以巨资,大批发货,救助复业。先生归来,重建楼房,迅速开张,东昌分局又树帜于聊城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东昌分局局停业,先生举家赴济南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后,聊城为山东省第六正行政督察专署所在地,专员兼保安司令,范筑先将军号召军民抗日救国,发表誓死不南渡黄河之皓电,一时人心振奋,同仇敌忾。当时,东昌分局之楼房,成为“战地文化服务社”,印发大量抗日救亡书刊,并出版多种有关抗战读物,行销鲁西北及冀豫广大地区。对抗日御侮之宣传,功劳卓著。
抗战胜利后,先生复携眷返聊城旧居,以家庭缝纫维持生计,中华书局东昌分局也告结束。
(二)
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。中国历史博物馆把它和北京的皇史?、文渊阁、宁波的天一阁并列为全国公私藏书的典范,此阁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建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。与常熟瞿绍基的“铁琴铜剑楼”、浙江杭江丁申、丁丙的“八千卷楼”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“百百宋楼”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。其中,又以瞿、杨两家所藏宋版书最多,因此又有“南瞿北杨”之誉,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。
王露亭先生经营中华书局东昌分局期间,对杨宅海渊阁藏书颇为观望,常到杨家做客,对宅中几位掌柜的也颇有交情,可海渊阁藏书甚秘,从不示外人。先生也常与上海中华书局总经理陆鸿逵谈及此事,都希望能将这些宋元版的精品印刷示众,以免遭蠢鱼之害或水火之灾、兵焚之劫。
按当时影印技术———克罗版机印,完全可以使原作不失本来面貌而化身万千。中华书局已用这种设备出版过几种古籍和名人绘画,效果很好。如果海渊阁所藏也影印出版,嘉惠士林,将有功于国家文化教育的启迪与推进。王先生与陆先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,越发引起了发掘这一宝库的希望,便召开了中华书局董事会,并与局内编译所、印刷部等高级人员一起磋商,初拟了几条协议草案,由王先生与杨宅主人进一步磋商。
协议草案如下:
一、双方协商达到同意后由海源阁主人(简称甲方)及上海中华书局董事会(简称乙方)双方酌派人员三至五人组成“聊城海源阁藏书影印委员会”负责进行各事宜。
二、将海渊阁藏书全部或一部分运往上海,其运费及起装应用工具(如设计木箱、分类装贮等)沿途随人照料等,统由乙方负责,甲方则派专人协助料理。
三、乙方在上海预备妥善处所,放置藏书。由甲方派员管理看护。同时查点登删,暂不招待外界参观。
四、海源阁藏书,经慎重收藏,组织人员仔细勘查再分册记载,后择选部分影印,其余依规划秩序影印,事先在沪、京、津各大报登预约购书广告,其拟印数字再议定。
五、甲方所派来沪监护藏书及工作人员,由乙方供应食宿及较高薪金。
六、影印本售出之收入款,除支付工资及成本化费外,所得利润,提百分之三十归甲方。
七、原书原有权属于甲方,如影印告竣,原有全部藏书,甲方可根据意向移动,或运回,或仍存乙方不再搬动,乙方则完全依从,负责协助,一切化费仍由乙方负责。如仍存贮上海,今后房租火险概由乙方负担。
八、此协议合同,除甲乙双方同意签字,并邀请见证人二至四人、律师二人共同签字,呈请政府备案。
九、此协议所商印书事项实行后,期限暂定一年,期满续行协议或修改应变更之处。
十、此协议合同正本一式两份,由甲乙双方分执,副本两份:一存双方所组织之委员会办公室,一呈政府备案。
这时海源阁的第三代主人杨保彝已去逝,其子杨承训,字敬夫,年仅十四、五岁。里里外外全靠其夫人王少珊张罗,王夫人是名门闺秀,相夫教子甚有才干,丈夫去逝后,支撑门户,操持一切,尤对先人所藏文物图书,珍爱备至,楼上楼下都有专人护理,宋元珍本从不示人,王先生倒曾得到特许,进去一次,看到缥缃万卷珍本秘笈,令人目不暇接。
王露亭先生回到聊城,便先访杨宅管家邓穆卿先生,这位管家为人忠厚、办事干练,与王先生交往甚密。寒暄之后,叫邓先生看了协议草案。决定共同促成此事。
王夫人十分珍爱祖先藏书,看了协议,思虑再三而拿不定主意。又邀请了杨生前好友、地方名士共同商谈,可终因社会动荡,珍本外运恐生意外而拖而不决。
1927年,海源阁宋元珍本被运往天津,后来转运北图保存;明清部分版本转移到济南,保存于山东省图书馆。十年动乱中,海源阁被拆除。1992年,重建,但不再藏书。